应急救护包括的内容:针对各种意外及自然灾害应急处理原则。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群众自救互救技能。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急救、创伤急救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呼吸道梗塞急救法、意外伤害应急技能等,另外可根据学员的需求和行业特点,补充其它急救知识技能等。
特点:培训突出普及性、群众性、实用性等特点,以普及知识和技能为主,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通俗易懂、简明实用。
适应人群:随着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性疾病的日益增多,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意外伤害事件,因此,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是每位市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接触意外伤害机会较多,从事有较大危险性的工作,分散或单独作业的人员、驾驶员及乘务员、交通警察、建筑行业员工、电力部门的电工、旅游行业导游人员、住宅小区保安、公共泳场从业人员以及在校师生、都应该学习初级救护知识。
对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尚未得到纠正者;出血不止,未能有效止血;呼吸道梗阻,呼吸功能障碍、极度呼吸困难;血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连枷胸;高血压危象、急性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伴深昏迷、颅内压升高等给以重点救治。创伤伴心肺功能恶化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对每个原因都要进行处理,潜在的致心肺功能恶化的原因包括:① 严重损伤伴发心血管事件;② 损伤,气道阻塞,胸腔开放或气道塌陷、断裂致呼吸系统障碍,而出现缺氧;⑧ 重要脏器的直接损伤,如心脏、大动脉、肺脏;④ 潜在医源性或其它情况导致的损伤,如电击伤或驾驶员突发性心室纤颤;⑤ 张力性气胸或心包填塞导致心排血量减少;⑥ 失血导致低血容量使携氧能力下降;⑦ 寒冷环境导致的继发性严重低温。
殡葬改革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好事。每年的4月份是殡葬宣传月,各级政府都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传统殡葬观念,树立文明、节俭、绿色、节地的殡葬新风,移风易俗,文明办丧、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秀丽山川,共同建设和谐幸福家园。
《意见》特别强调,殡葬服务单位在提供骨灰存放格位、殡葬用品时,要注重满足中低收入群众的需要。对享受民政部门各类救助的城乡困难群众、领取国家定期抚恤补助金的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各地政府要研究制定基本服务收费减免政策及政府补偿办法。
殡葬方式从古代演变到现代已经有很多种了,如土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天葬,钻石葬,太空葬,礁球葬,有机粉葬,海葬,烟花葬,画葬等,这些殡葬方式都被称为绿色殡葬。
遗体处理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运输遗体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确保卫生,防止污染环境; (二)火化遗体必须凭公安机关或者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明。
生态公墓与传统公墓有着本质的区别,既有别于旧时散埋乱葬那种“乱坟岗”,也不同于近代出现的这种“石碑方阵”式墓地,其内涵融合了生态文明、循环发展理念。生态公墓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建设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尺度,以公平地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对人类生存环境为需要,立足保护环境有序规划陵园的建设、合理配置资源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实行生态环保型多元节地葬式和推行祭祀扫墓中的生态化活动过程。
生态殡葬是指在绿色生态、低碳低耗、可循环发展理念指导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殡葬。以公墓而言,建设生态公墓,打造公墓“生态化”,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陵园与环境和谐”,促进公墓持续发展是生态殡葬在公墓这个板块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