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合作的新闻频频传出。各商业银行纷纷表示旗下二维码将陆续支持微信支付、银联二维码及主要第三方支付二维码产品,开展聚合支付收单业务。
时下,人们出门,越来越多的人只带一部手机,钱夹里的现金和各种银行卡越来越“退居二线”,“扫一扫”的支付方式蔚然成风,连缴纳停车费这样的小额支付都让现金逐渐淡出。支付宝、微信、Apple Pay 总体占有了的份额,在此情形下,传统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了扫码支付。去年 12 月份银联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这也宣告了银联正式加入扫码支付的战局。
当前,移动支付的发展日臻成熟,已经衍生出聚合支付新模式。何为聚合支付?聚合支付也称“融合支付”,是指只从事“支付、结算、清算”服务之外的“支付服务”,依托银行、非银机构或清算组织,借助银行、非银机构或清算组织的支付通道与清结算能力,利用自身的技术与服务集成能力,将一个以上的银行、非银机构或清算组织的支付服务,整合到一起,为商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支付通道服务”、“集合对账服务”、“技术对接服务”、“差错处理服务”、“金融服务引导”、“会员账户服务”、“作业流程软件服务”、“运行维护服务”、“终端提供与维护”等服务内容,以此减少商户接入、维护支付结算服务时面临的成本支出,提高商户支付结算系统运行效率的并收取增值收益的支付服务。从近来收单费率下调的情况来看,未来以聚合支付模式为主流的支付方式带来的是更多的增值服务及服务升级。
新型的支付方式背后的“金矿”其实是数据,但数据本身是不能直接产生价值的,需要有足够的数据运营及挖掘能力,这也是建行与蚂蚁金服、阿里巴巴合作的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互认互扫”只是一个开始,这种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竞争的关系,到底如何做到各取所需,的确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在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优势致使大型的第三方支付主体在技术层面占尽先机,但银行多年在商户端的积淀也不可小觑,双方的合作正向的作用一定是对商户及消费者有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由此产生的金融业务模式的变革将要看哪家机构能够一路,这其中不只是技术因素,也不只是传统业务的线上“搬迁”,而是随着商家及客户消费的走向不断衍生的过程。
这里不得不提及之前在支付领域的主导者——银联。银联在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后,获得了中小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追随,同时,各大银行也纷纷加入这个阵营。而今年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建行和工行分别与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互认互扫,这种支付领域的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虽然银联推出二维码标准,旨在打破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垄断局面,分得市场一杯羹,但在这个领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一直非常强势,银联目前的合作方是 Apple Pay,虽然其会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相比较支付宝和微信,差距还是很大的。
未来在这个领域的态势肯定是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而谁会在这场支付变革中获得先机?一方面,要看消费者的选择;另一方面,还要看借助聚合支付带来的服务增值所引发的业务模式的变革。无论何种变革,市场将是的验证。